歷史
光山歷史悠久。周為弦子封國,故稱“弦”;春秋為弦國地,戰國屬楚;秦代轄于九江郡;西漢置西陽縣;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(448)置光城縣,同年并置樂安縣;隋開皇三年(583)光城縣并入樂安縣。隋開皇十八年(598年)析置光山縣。唐宋以后屬于光州轄縣。此后一直是江淮河漢的軍事、政治、經濟和文化重地,有文字可考的歷史4000余年。因有浮光山,“每有光耀”故名。
中華民國二年(1913年)屬河南省屬豫南道(1914年改豫南道為汝陽道);1928年5月河南省境劃為14個行政區,屬第十三行政區(潢川)轄區;1932年8月屬于河南省第九區(潢川)轄區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屬于河南省潢川專區轄區;1952年10月,信、潢兩專署合并,屬信陽專區;1970年屬信陽地區;1998年6月9日開始,屬信陽市管轄。
文化
光山縣歷史悠久,文化源遠流長,風景秀麗,名勝古跡眾多。
已開發的古跡有:寶相寺春秋墓、“詩城樂地”凈居寺、司馬光故居、永濟橋、紫水塔等10多處,境內河湖密布,山巒疊翠,有王母觀、賽山寨、毛爺山、大尖山、白露河、官渡河、龍山湖等自然景觀奇峰俏立,湖幽水靜,風光迷人。
現有各類科研所10個,科研人員420余人。職業中專、高中、進修學校,普通高中,初中等共58所?h級圖書館1座,文化中心1座,醫療衛生保健機構33所,l000W電視轉播臺一座。
光山凈居寺
2000年5月,“光山凈居寺與天臺宗研討會”如期舉行,沉寂多年的大蘇山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,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前后兩任所長、中國人民大學、南京大學、武漢大學等高校的宗教學者,以及日本、韓國的研究者齊聚光山,面對確鑿的史料,學者們基本達成共識:光山大蘇山是中國佛教第一宗派天臺宗的發祥地。
會議論文《光山凈居寺與天臺宗研究》結集出版。至此,大蘇山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重新得到學術界高度評價。 天臺宗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佛教宗派,是佛教中國化的開始。天臺宗的出現是影響中國佛教史乃至中國思想史、文化史的大事,光山縣城西南約20公里,有一座大蘇山,這里林清木秀,山幽水寧,恍然如與塵世相隔。當地人告訴記者,1400多年前,大蘇山是一座搖籃,后來影響深遠的天臺宗在這里誕生、成長、起步,而后風行于世。此后,唐代高僧道岸在這座山上建造了凈居寺,并在這里為他的得意弟子———后來東渡日本的鑒真授菩薩戒;再往后,宋代大文豪蘇軾在貶謫途中游覽大蘇山凈居寺,與這座山結下了一段短暫而難忘的緣分。
清代晚期之后,國力式微,戰亂不已,面對強勢西方文化的進入,大蘇山所承載的佛教文化內涵逐漸被人遺忘,它的種種光環因此逐漸消失了,成了一座陌生而普通的山。大蘇山山頂有一塊摩崖石刻,麻天祥找了一把樹葉,撥拉上面的青苔,反復地看,沉思不語。石刻上的字殘缺了,但還能看出個眉目:“住大蘇山慧思開石 甲戌年三月二十五日!痹谏巾斪显扑z址,有不少殘磚,在大蘇山下凈居寺殘存的房屋中,有幾十塊“文化大革命”劫后余生的石碑,其中一塊明代嘉靖年間的斷碑引起他們的注意。拂去塵土,打著手電筒看了又看,麻天祥轉身加重語氣對王國權說,這碑一定要保存好!不管到啥時候,這都是鎮寺、鎮山之寶!那碑上刻著蘇軾的《游凈居寺》詩并序,在表達景仰、流連之情的同時,蘇軾明白無誤地寫下了大蘇山的歷史。
光山花鼓戲
光山花鼓戲是由豫南民間小調、山歌、歌舞、小戲并融合楚劇、黃梅戲唱腔,吸收漢劇、曲劇的藝術特點,逐漸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劇種。
信陽花鼓戲演出,人員省而精,演員一專多能。道白分3種:一是韻白;二是口白,采用土語鄉音,類似家常用語;再一種是數板道白,多由丑角采用,語言幽默風趣。
1953年,光山花鼓戲《夫妻觀燈》參加中南大區匯演并被評為優秀劇目。隨后到中南海懷仁堂作匯報演出。受到當時在場觀看的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表揚。1989年省文化廳曾在光山縣舉辦了大型研討會,有省內外60多名專家參與研討,由于豫南花鼓戲深受當地群眾歡迎,2008年,仍有業余文藝團體活躍在當地。
“光山花鼓戲”是光山縣特有的民間藝術,從1967年以來多次赴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,由于種種原因,與其他民間藝術珍品一樣,“花鼓戲”也面臨著后繼乏人、無法傳承的窘境。為復興這項民間藝術,政府超常規投入,先后募集資金300多萬元,拯救“花鼓戲”。如今,“光山花鼓戲”已有了5個培訓基地,200余名專兼職演員,來自農民、醫生、教師等各行各業!肮馍交ü膽颉币殉蔀橐粡埥鹈,在全國各地都有演出活動,年初新版“花鼓戲”《夫妻觀燈》、《頂椅》等走進省人民大會堂,并獲全省地方劇目展演金獎。
文殊鄉是信陽市第一個被命名為“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”的鄉鎮。這一命名是從傳承獨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戲藝術著手的。光山花鼓戲是具有土色土香的地方劇種,集萃著豫、鄂、皖邊區的民間小調、山歌、花會、舞蹈的精華于一體。2004年,花鼓戲被列入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項目,2006年,又被列入省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品錄。為支持這一劇種的傳承創新,光山縣和文殊鄉有關部門搭建了廣闊的平臺,鼓勵老藝人招收學徒。每年提供8000元資金補貼戲班購置服裝、道具,逢年過節,組織各戲班到指定地點演出。富裕起來的文化戶開始增大對花鼓戲班的投資,各戲班之間也出現了頻繁的聯袂演出;ü膽蛞殉蔀楫數孛耖g藝術龍頭,帶動了地燈戲、皮影戲、獅舞、龍舞、旱船、竹馬、花挑和大鼓書等地方戲的蓬勃發展。